改性硅烷密封胶的性能发挥,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质量,更与储存和使用环节的规范操作密切相关。若储存不当,可能导致胶体提前固化或性能衰减;使用时操作有误,则会直接影响密封效果。掌握正确的储存方法和使用规范,才能让密封胶始终保持最佳状态,发挥应有作用。
正确储存是保证改性硅烷密封胶性能的前提。未开封的密封胶需储存在 5-30℃的干燥环境中,避免阳光直射和热源烘烤,远离暖气、锅炉等设备,距离至少保持 1 米以上。仓库湿度应控制在 40%-60% 之间,潮湿环境易导致胶管内壁结露,引发胶体提前反应;过于干燥则可能使胶嘴部分固化。此外,储存时需将胶管直立放置,避免横放堆叠,防止胶体因重力作用聚集在一端,影响出胶均匀性。不同生产日期的产品应分开存放,遵循 “先进先出” 原则,确保在保质期内使用 —— 普通改性硅烷密封胶保质期为 9-12 个月,超过期限即使未开封,也可能出现粘接强度下降。
开封后的密封胶储存更需细致。一次未用完的胶体,需先清除胶嘴内的残留空气,再用专用密封盖拧紧,或用胶带将胶嘴密封后倒置存放,减少空气进入。已开封的产品应在 7 天内用完,若需延长使用,可放入密封袋并挤出空气,置于 2-8℃的冰箱冷藏(不可冷冻),使用前需提前 2 小时取出,待胶体恢复至室温(约 25℃)再开封,避免因温度骤变产生气泡。
使用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影响施工质量。首先要检查胶体状态:正常的改性硅烷密封胶应为均匀膏体,无结块、分层或颗粒感,若出现硬化、发黏或颜色变深,说明已变质不可使用。施工前需根据环境条件调整:低温环境(低于 10℃)下,可将胶管放入 30℃左右的温水中浸泡 10 分钟(不可超过 40℃),降低胶体黏度,便于挤出;高温环境(高于 35℃)则需缩短胶管暴露时间,避免胶体提前表干。
使用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决定密封效果。打胶时需保持胶枪匀速推进,出胶速度与移动速度匹配,确保胶体连续饱满地填充接缝,避免停顿造成胶体断裂。对于宽度超过 8mm 的接缝,应分两次打胶,第一次填充至 1/2 深度,待 2 小时初步固化后再填满,增强密封层的整体性。胶体施打后,需在表干前(通常 30 分钟内)用工具将表面刮平,使胶体与基材充分接触,同时去除多余胶体,刮平工具需蘸取少量肥皂水润滑,防止粘连。
使用后的收尾工作同样重要。施工完毕后,立即用溶剂(如异丙醇)清洁工具,若胶体已固化,需用刀片小心剔除,避免划伤基材。固化过程中要保持环境通风,但避免强风吹拂接缝处,防止胶体表面失水过快产生裂纹。完全固化前(约 7 天),禁止踩踏、撞击接缝部位,也不可接触油污、化学品,以便于避免密封失败。